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竞争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愈发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上的竞争也愈发严峻。为了不被上游卡脖子,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向上延伸布局。另外,动力电池原材料紧张、价格日益高涨等问题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影响,不少玩家都瞄准了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通过收购或合作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可以说,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竞争已经缓缓拉开了帷幕。

其一,巨头效应“失灵”,绝大多数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环节流向了“小作坊”。尽管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巨头不少,其中也不乏强强联手的企业,但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中,这些实力深厚的企业却并不占优势。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达到了7.4万吨,而当年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企业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电池。

其二,动力电池标准不一,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要想形成规模效应并不容易。由于设计思路、材料选择等多方面的不同,动力电池的型号类型也不尽相同,这也在无形中拉高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拆解或利用退役动力电池的难度,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了非正规企业,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也较难在短时间形成规模效应。

其三,入局玩家数量的增多也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除了格林美、宁德时代之外,比亚迪、天赐材料、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诸多企业,也先后布局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而随着入场选手的不断增多,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并且这些入局玩家均各有所长,这也意味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间的竞争在短时间内难以分出胜负,一场持久竞争在所难免。

动力电池回收是门好生意,但同样动力电池回收也是门“难”生意。无论是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的收集难问题,还是成本与盈利难平衡问题,都为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的引导以及企业的合力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存在的难题终将会被逐一攻破,动力电池回收这座潜在的“金矿”也将逐渐显露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