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面临哪些挑战?

动力电池回收,既有资源上的必要性,也是一个千亿级规模的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与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动力电池正迎来退役潮。工信部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正逐步建立健全行业体制机制与行业标准。

而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面临三大挑战:原材料短期供需失衡矛盾较为突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机制成熟度不高;发达国家设置“碳壁垒”。

首先是动力电池产能已经有过剩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头部电池企业2025年计划产能规模达到2500GWh,是2021年装机量的16倍,可支撑年产5600万辆EV(纯电动汽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重点来看市场机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的数量从2021年的3000多家快速增长至当前的2.4万家,而且资源配置不合理、建设及回收成本高,正规企业回收率低。有关人士提醒,“要谨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滥用。” 此外,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流通难以保障,退役电池持有企业与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凸显,小企业囤货、正规企业无货源。行业调研结果表明,钴、镍、碳酸锂等材料的回收价格大幅飙升,涨幅甚至超过新材料价格。 北京理工大学某教授也提到,难点在于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上游有电池找不到下游的买家,下游找不到上游的电池,并且交易的透明度比较低;其次是梯次利用技术存在缺陷,价格不透明,电池的健康状态难以评估;行业的装备水平对于不同类别、类型的电池兼容度较低;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不够。 某企业副总经理张宇平表示,现在的难题就是回收难,精细拆解难,自然回收和再生利用难,还有安全管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