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电池安全,在扩大对动力电池生产端的布局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又将触角伸向了动力电池的回收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锂、镍、钴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以近10倍的幅度猛涨的大背景下,头部动力电池厂商以及产业链相关方的加码或入局,给本就处于高温状态的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再添一把火。
5月25日,BM集团宣布与浙江某公司携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合作模式,实现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并将分解后的原材料,例如镍、钴、锂等,提供给BM的电池供应商,用于生产全新动力电池,实现动力电池原材料的闭环管理。
动力电池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在这个背景下,尤其需要贯彻循环理念,增加再利用材料的使用,减少对珍稀原材料的依赖,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支持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随着中国电动车市场在2015年以来的迅猛发展,汽车动力电池行业也迎来快速增长。按照汽车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经全面迎来“退役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并逐年增长,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
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动力电池被称为“车轮上移动的矿山”。由于锂、镍等资源稀缺、价格暴涨,不少新能源企业将目光投向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因此订单暴增。动力电池回收行情火爆,甚至出现了折扣系数倒挂,“废料”价格贵过新货的情况。
据了解,某款磷酸铁锂电池大涨,去年同期收购价是150元每千瓦时,现在已经到了500元每千瓦时,涨了3倍。
目前有三方面原因导致市场的水涨船高,一是原料缺乏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幅涨价;二是动力电池回收是热门行业,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导致竞争加剧;三是部分企业把电池回收作为战略布局。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创新高,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不断攀升,电池回收的经济价值大幅提高。落实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无疑也具有缓解供应瓶颈,平抑原材料价格的经济效益。
研报显示,预计2021-2025年,国内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价值将超过400亿元;国家能源署曾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会达到1648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入局者涌入动力电池回收产业。